车间除臭的选择与维护需综合考虑臭气来源、浓度、车间环境及长期运行成本,核心目标是高效去除异味、保障人员健康与生产安全,同时降低维护难度和费用。以下从
除臭方案选择和
日常维护要点两方面展开说明:
一、车间除臭方案的选择
选择除臭方法需先明确臭气成分(如氨、硫化氢、挥发性有机物VOCs、腐败有机物等)及浓度(低浓度<10ppm、中高浓度>10ppm),再结合车间类型(食品加工、化工、养殖、污水处理等)、空间大小及预算综合判断。常见除臭技术及适用场景如下:
1. 物理吸附法
原理:利用活性炭、硅藻土、分子筛等多孔材料吸附臭气分子。
优点:操作简单(如放置活性炭包或安装吸附塔)、无二次污染(吸附后可通过暴晒/再生部分回用)、适合低浓度异味(如轻微有机物、异味气体)。
缺点:吸附容量有限(需定期更换或再生)、对高湿度环境敏感(水分子竞争吸附)、对硫化氢等极性气体效果较差。
适用场景:小范围局部除臭(如实验室、小型仓库)、辅助配合其他技术使用。
2. 化学洗涤法
原理:通过喷淋塔将臭气与化学药剂(如酸碱液、氧化剂)接触,发生中和或氧化反应(如用氢氧化钠中和酸性气体,次氯酸钠氧化硫化氢)。
优点:对高浓度酸性/碱性气体(如H₂S、NH₃)或特定污染物(如Cl₂、SO₂),反应速度快;可定制药剂配方应对复杂成分。
缺点:需持续消耗药剂、产生废液需处理(可能增加环保成本)、对非反应性VOCs效果有限。
适用场景:化工、制药、污水处理厂等高浓度特定臭气(如含硫、氮化合物)。
3. 生物除臭法
原理:通过微生物(如细菌、真菌)降解臭气中的有机/无机物(如将H₂S分解为硫酸盐,将氨转化为硝酸盐)。常见形式包括生物滤池(填料+微生物)、生物滴滤塔(循环营养液)等。
优点:环保无二次污染(最终产物为无害物质)、运行成本低(仅需少量水和营养液)、适合长期稳定运行的中低浓度臭气(如养殖场、食品加工车间)。
缺点:启动周期长(需培养稳定微生物群落)、对温度/pH敏感(环境可能抑制活性)、不适合高浓度冲击负荷。
适用场景:有机废气为主(如发酵车间、屠宰场)、要求低噪音/无化学残留的场所。
4. 植物提取液喷雾法
原理:通过喷洒天然植物精油(如桉叶油、茶树油),利用其挥发性成分与臭气分子发生加成、聚合反应,掩盖或分解异味。
优点:天然环保(无毒性)、快速起效(喷洒后几分钟内改善气味)、适合人员密集区域(如食品车间、办公室)。
缺点:效果短暂(需定时补喷)、对高浓度臭气仅能掩盖不能、长期使用成本较高。
适用场景:辅助除臭(如改善作业环境气味)、短期应急处理。
5. 高级氧化技术(如UV光催化、臭氧)
原理:通过紫外线(UV)激发催化剂(如TiO₂)产生活性氧(·OH自由基),或直接释放臭氧(O₃)氧化分解VOCs及异味分子。
优点:对复杂有机物(如苯系物、酯类)分解效率高、可处理低浓度扩散性臭气;设备紧凑(适合管道式安装)。
缺点:可能产生副产物(如过量臭氧需尾气处理)、对设备材质要求高(防腐蚀)、能耗较高。
适用场景:电子厂、印刷车间等VOCs为主的异味,或与其他技术联用(如UV+活性炭)。
组合工艺推荐
单一技术常难以覆盖所有臭气成分,实际中多采用组合方案:
低浓度综合异味:生物除臭(主)+ 植物喷雾(辅);
高浓度特定气体(如H₂S+NH₃):化学洗涤(中和)+ 生物滤池(深度降解);
VOCs为主:UV光催化+活性炭吸附(确保达标排放)。

二、除臭系统的日常维护要点
无论选择哪种技术,规范的维护是保证除臭效果和设备寿命的关键,需重点关注以下环节:
1. 物理吸附类(活性炭等)
定期更换/再生:活性炭吸附饱和后需及时更换(一般3~6个月,具体看使用频率),或通过高温(120℃以上)脱附再生(需专业设备);
检查堵塞情况:若用于通风系统,需清理表面粉尘(避免影响气流);
记录更换时间:建立台账,避免超期使用导致二次释放污染物。
2. 化学洗涤塔
药剂补充与更换:定期检测药剂浓度(如pH值、氧化剂余量),及时补充或更换失效药剂;
喷淋系统维护:检查喷嘴是否堵塞(用酸/碱液浸泡疏通)、水泵压力是否正常(确保均匀喷淋);
废液处理:收集的废液需按环保要求处理(如中和后排放或交由危废单位),避免直接外排污染。
3. 生物除臭系统
微生物环境控制:保持填料湿润(通过循环水系统维持湿度60%~80%)、控制温度(15~35℃最佳,冬季需保温);
营养液投加:定期补充碳源(如糖蜜)、氮源(如尿素)及微量元素(如磷酸盐),维持微生物活性;
防止抑制物:避免高浓度化学药剂(如杀菌剂、强酸强碱)进入系统,定期检测pH(6~8为宜);
填料检查:若填料板结或堵塞(如污泥堆积),需停机清理或更换。
4. 设备通用维护
通风管道清洁:定期清理管道内积尘/油污(避免滋生细菌或堵塞气流),建议每季度一次;
风机与电机:检查皮带松紧度、轴承润滑情况,确保风量稳定(风量不足会降低除臭效率);
电气安全:检查线路绝缘性、控制柜运行状态(如传感器、自动阀门是否灵敏);
效果监测:通过便携式气体检测仪(测H₂S、NH₃等)或在线监测设备定期抽检,评估除臭效果(目标:车间内异味浓度符合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 14554-93或行业要求)。
5. 人员操作规范
培训操作人员掌握设备启停、药剂投加、异常报警处理等流程;
建立维护日志(记录更换时间、药剂用量、故障处理),便于追溯优化;
对于高风险区域(如化工车间),需配备气体泄漏报警装置,联动除臭系统紧急启动。
总结
车间除臭需遵循“精准识别+合理选型+长效维护”原则:优先根据臭气成分和浓度选择技术(如生物法适合有机废气,化学法适合高浓度特定气体),再通过定期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。对于复杂工况,建议咨询专业环保公司设计定制化方案,并结合实时监测动态调整策略,最终实现低成本、高效率的异味控制目标。